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洋面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因此全世界的沿海国家都有可能遭受台风的袭击。全球约有30%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而这些热带气旋中约有80%会发展成台风,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区。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研究员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台风灾害已成为当前全球减灾的重大问题,特别是2005年夏秋大西洋西部、西北太平洋的一系列严重台风、飓风再次唤起全球必须高度重视台风灾害问题。2005年,中国台风总损失达800亿元,首次超过洪水,成为中国第一大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联寿对《科学时报》说,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中国是登陆台风最多的国家,台风灾害深重。
王昂生说,台风暴雨及其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是台风造成较多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此次“碧利斯”也不例外,已经造成了超过200人的死亡,明显多于“泰立”的145人和“龙王”的159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去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注重了台风登陆时的防台减灾,而对登陆后深入内陆的台风的防台减灾研究重视不够。
陈联寿认为,台风暴雨大小虽受到台风强度影响,但两者并无必然关系。台风登陆后引起的暴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山脉地形、水汽输送和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生成等,均会对暴雨的强度和分布产生影响。如山脉地形和陆地摩擦会加剧台风引起的暴雨,在湖面上停滞少动的残涡也会加强暴雨。强的台风一般暴雨不小,但登陆后减弱的残涡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下特大暴雨,甚至远远超过登陆时为强台风的暴雨。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研究员认为,客观、精细、定量化的台风风雨预报对有效防台减灾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无台风暴雨的客观预报方法可供业务预报应用,台风风雨预报水平亟待提高。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数值预报技术的研究,提高应用卫星、地基和机载雷达等非常规探测技术进行台风定量降水的估计水平,并逐步完善基于地基雷达、地面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实时地面分析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台风又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仅2004年一个台风“云娜”(Rananim)就给国家造成了203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台风强度、台风暴雨、台风大风等的预报水平还比较低,缺少有效预报方法。因此,陈联寿建议,国家应给予登陆台风研究长期的专项支持,并每年对登陆我国的台风实施外场科学试验,获取丰富资料,开展研究,搞清机理。同时,他建议水文部门设计发展优质的水文模式,在台风暴雨背景下预报洪水的发生及其强度和泛滥面积等;建议海洋部门发展新一代的风暴潮模式,在近海台风背景下预报增水和海浪以及暴潮侵袭内陆的范围;建议地质部门能设计和发展台风暴雨背景下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报技术。气象与海洋、水文、地质等部门的研究成果应转化为业务应用,以提高对登陆台风暴雨、大风、暴潮、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预报准确度,减轻台风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来源:科技网)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