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唐代柳宗元在《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代苏东坡在《船棹风》中说:“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三时,为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此诗的意思是:在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以上两诗,分别指出的人梅和出梅的日期,同现在大致吻合。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期的划定一般着重考虑局地短期的天气特征,如雨日、雨量、气温、云量和相对湿度等。中国江南一带,如浙江、江西及湖南南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早。对长江上游是否存在梅雨,还有争议。
人梅与出梅日期的多年变化很明显。如 20世纪 50年代长江中下游的人梅田期,平均在6月10日,出梅田期则在7月12日,平均梅雨期为33天;而60年代的入梅日期,推迟到6月17日,出梅日期又提早到7月6日,梅雨期缩短到 20天。个别的年份里,变化更为明显。
梅雨期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按降水量的多寡,可将梅雨分成丰梅、枯梅和空梅三种。如1954年是长江流域近百年来未遇的丰梅年,梅雨期长达35天,以长江下游的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个站为例,梅雨期的雨量平均达到。454毫米;而1958年则为空梅年,这年初夏的雨带不稳定在长江流域,仅在6月26日前后有少量降水,上述五站在梅雨期间的平均总雨量只有30毫米。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