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很多化妆品商家,为了达到促销目的,会宣传自己的产品是非常安全的,甚至可以用来食用。而真的有不少消费者相信了,还使用了。那么,正确做法是,如果遇到商家宣传化妆品是食品级能食用消费者该咋做呢?到底化妆品能食用的说法对吗?一起来了解。
商家宣传化妆品是食品级消费者该咋做
别信,不靠谱。所有宣传化妆品是食品级的都是虚假宣传,涉嫌诱导消费者进行购买,是违规的。食品经口进入并由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在使用方法、作用机理等方面都与作为化工产品的化妆品完全不同,因此,‘食品级’化妆品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虚假宣传找哪个部门投诉?
工商部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9条的规定,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有五种,这五种途径任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
(一)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虚假广告常见套路:
(一)虚假保健食品广告
1、包治百病,健康必需
虚假保健品广告在宣传中,往往重点突出其中某种成分的特定功效,或将调节、改善人体机能偷换概念,变为治疗疾病,甚至宣扬其产品为健康、养身必需品。“喝口神醋,一查囊肿没有了”“服用减肥胶囊,30天完美变形”……诸如此类鼓吹“神一般的功效”,是保健品广告最常见的套路之一。
2、身份造假,“专家”站台
找个“专家”讲讲养生,免费做个检查,专家再顺势推荐“治病良药”,几乎成了虚假保健品宣传的标准套路。这些“专家”身上,大多笼罩着“协和”、“北京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等光环,公众信任感十足。由于公众缺乏分辨能力,认为有名字、有单位就是专家,盲目相信其推荐的产品。
3、“科技”包装,有似神话
为了吸引眼球,虚假保健品广告中通常大量充斥公众不甚了解的词汇,如微波、FDA批准、航空技术、秘方配制、生物萃取、生物技术、纳米科技等。貌似高大上的广告内容背后,往往是与宣传相去甚远的产品。
保健食品,俗称保健品,GB 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顾名思义,保健食品是人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不是药品,不具备治疗效果。
建议广大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认准含有
标识的产品,适度购买和服用。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和“专家”推荐,也不能迷信“疗效”,更不能以保健食品代替药品,贻误治疗。
(二)虚假医疗广告
1、保证治愈,保证疗效
虚假医疗广告常使用夸张、不科学的语言宣传保证治疗效果,例如:最新科技、最先进技术、无毒副作用、无痛、根治、不复发等,而宣称的这些疾病往往是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未达到治愈的,迫切希望获得救治的病人容易“病急乱投医”。
2、宣称免费,暗中加价
宣传中出现全程免费治疗、免费赠送、收费最低、对治疗效果几年内免费跟踪等字眼,轻信这类“免费”宣传,往往会落入其消费陷阱。
3、虚构治疗,“患者”做托
某些虚假医疗广告以“患者”的名义出现在媒体上,称其在某家医院治疗后,自己的痛苦顽疾得到治愈。其实,这些“患者”大都是托儿,或是医疗机构非法使用他人的照片所进行的虚假宣传,即使患有与这些所谓“患者”同样的疾病,也不能轻易相信这些虚假广告。
建议广大患者客观认识当前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理性就医,不要偏听偏信所谓的“某专家”、“某医院”能根治尚未攻克的顽疾,也不要相信不熟识的所谓“患者”推荐医疗机构,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三)虚假房地产广告
1、包租返租,忽悠稳赚
虚假房地产广告动辄吹嘘几年之内包租或者返租、百分之几回报率、稳赚财富、收益保障等内容,忽悠消费者进行所谓“稳健型”固定资产投资。
2、捏造数据,误导消费
捏造人流量、入住率、人均消费水平、容积率等数据,不考虑实际的道路设计和路况,以理想化的直线距离标识区位优势误导消费者。
3、随口承诺,乱放空炮
以所谓“学区房”为卖点,不考虑政策因素,随口承诺买房即可读名校、买房帮助解决就业,甚至作买房赠送老婆等不切实际的宣传。
房地产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一定风险性,《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含有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建议广大消费者在投资房地产项目前,充分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理性调研项目情况,合理评估优缺点,切勿盲目相信所谓投资回报和增值预期,避免因虚假房地产广告误导,造成财产损失。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