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降雪量的内容,那么,大家清楚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降雪量50毫米是多少厚度?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
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
降雪量50毫米是特大暴雪,雪深30厘米左右。
气象学把从天上云里降下来的雨水(液体)和雪、冰雹(固体)都称为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水深)。它是按从天空降下的雨或雪、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地面上的深浅来计算的。如果是雪等固体降水,要先把它们融化成水后再量降水量。在实际操作中也会用称量的方法,最终达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测量降雨量和降雪量,其实是用同一个工具,都是用专门的雨量器测量的。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面的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同时,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雪融化成水以后的厚度即为降雪量,单位为毫米。
降雪量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归根结底是气候系统水热平衡的改变。因此大尺度积雪波动必然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结果。气候学家估计,全球雪冰贮量的减少应当是雪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实际上,这个变化过程和空间模式可能是曲折复杂的。 因为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充满 着错综复杂的祸合作用和反馈循环。
全球
冰岩芯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全盛时期(距今2万年)南极冰盖气温下降10℃,降雪量减少了一半。现阶段流域物质平衡观测和雷达测高结果指出,大陆冰盖中心区域雪积累率在增加。虽然还有其它地区也发现随着 温度 升高降雪量增加,但是全球雪总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目前监测结果还难以定论。从近20多年来NOAA卫星观测得出的全球积雪面积时间序列上,也未能发现出任何变化趋势。
中国
全国尺度的雪量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成正相关,其年际波动与火山活动相位相反,多雪冬季与厄尼诺一南方波动相同步。CO2增温将加剧雪量分布的区域差异导致北方平原、盆地积雪日数减少,青藏高原、高山地区和长江中下游降雪量增加。
下雪天
积雪的厚度又是怎么回事呢
积雪本身的厚度在气象上称为雪深,单位为厘米。降雪量并非积雪本身的厚度,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降雪量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比如降雪量为1毫米,那么积雪厚度可能达到15毫米。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固定,而是随着雪的干湿程度有所变化,如果雪花松软。湿度小,就容易形成较厚的积雪。
这样就说清楚了,气象预报中的降雪量其实是降水量,不是积雪厚度。同时,降雪等级也是按照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计算方法,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个级别。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3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3厘米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6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5~1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5厘米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毫米或积雪深度达8厘米的降雪过程。
而且在很多地方,有时降雪量会远大于10毫米,因此很多地方和预报也参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两个等级引入了大暴雪和特大暴雪这两个概念。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20~30毫米的降雪过程;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毫米以上的降雪过程。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