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环境恶劣、权势压人、天灾人祸、医学落后等等原因会让许多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们会相信心中的信仰,祈求神明庇佑,这种文化流传至今,也就有了许多寺庙的存在。今天就让北京文化带我们观摩一下北京十大寺庙吧。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983年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五朝故都北京,到处都散落着旧都遗迹,在北二环东北角内侧,就并列着三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西面那组,覆盖着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黄色琉璃瓦,基高殿大、规制整齐,那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和祭祀孔夫子的场所孔庙。东面那组灰瓦红墙、格局严谨,则为元、明、清三朝京师“八大寺院”之一的柏林寺。在两者之间,坐落着另一组与之风格迥异、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在一片土灰基色之中,格外凸显其辉煌庄严的皇家气势,这里就是清代朝廷首寺——雍和宫。
历史上,雍和宫经历过三个阶段: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中段升格清帝行宫。最终改为皇家寺院。王府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府晋为宫”时在雍正三年(1725年),“改宫为寺”正值大清定都北京百年的乾隆九年(1744年)。
雍和宫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显尽皇家敕建气势。前部的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寺院中路最重要的御制碑文《喇嘛说》,则将政府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基本国策昭示天下,也奠定了雍和宫京都“首位皇家御用寺院”以及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中心”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50—1952年间,国家两次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2月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1983年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如今的雍和宫,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信众。
对社会开放30多年来,雍和宫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努力加强场所建设,在僧团管理、制度建设、寺风寺貌、文物保护、服务社会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努力,谱写了传播佛教文化、展示中国宗教形象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做出了应有贡献。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