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又被称作掌中戏,手袋傀儡戏,布袋木偶戏,指花戏等等。是起源于17世纪泉州来的一种布偶表演。布袋戏在早期都是将手淘到木偶的服装中进行表演,早期在迎神庙时,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民族文化吧!
一般来说,学者都大约认定布袋戏起源为福建泉州,时间则约为17世纪左右。而之后发展上,布袋戏流派因发展区域横跨福建与台湾,加上不同时期的各自发展与交流融合,实在很难区分。若最粗概的以表演型态来论,约可分传统布袋戏与现代布袋戏。在此分类下,即使在布袋戏仍十分流行的台湾,传统布袋戏的观众远低于现代布袋戏。而普遍所称的布袋戏流派,实际往往就是指传统布袋戏的流派。
特点介绍:
布袋戏的特点是演员用手指直接操纵,因而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龙溪布袋戏以演武戏见长。偶头是其结构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仔细研究戏剧各行当、角色的脸谱,结合自身体验与艺术素养,雕绘出许多深刻体现典型性格的偶头,善恶忠奸,千姿百态。
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艺术的关键,演员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概括、夸张而又真实,而“反套”(表现偶人“背手”)和“飞套”(偶人飞出,或腾空、或跃墙,套入另一只手)的操纵技巧,更令人惊叹。布袋演员有三个“自我”--演员、角色、偶人,常双手同时搬演两个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应自如,足见其难度与演员的功力。
流派介绍:
在传统布袋戏流派而言,若简单的以音乐型态区分,使用南管者称南管布袋戏或南派布袋戏,使用广东潮调者称作潮调布袋戏,使用北管的称北管布袋戏或北派布袋戏,沈明正好彩头古书布袋戏剧中,都会加入北管风入松,是着名代表作。20世纪后,台湾又有改良自漳州,并于北管文武场加入京剧锣鼓点节奏所形成的外江布袋戏和采用歌仔戏唱法的歌仔调布袋戏;后者并从台湾传至漳泉两地。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