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的历史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想要了解这一方面的历史主要还是得从考古与史记这两方面入手,才能慢慢的解析你想知道的史前文化,从而了解历史的本质。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文化的本土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文化特质。从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卡若文化(距今约5200~4000年)和曲贡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以及早期金属时代(公元前1000年~6世纪)的部落遗迹看,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早期藏族先民们在与自然和人文社会作斗争时,形成了带有本土思想意识的生存方式和行为特征,以及与之相应的宗教仪式和丧葬仪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据《藏史纲要》记载:在第二个部落时期,即“十非人部落”之二时出现了石斧;在第六个部落时期,即“十非人部落”之六时出现了“吾尔多”。据《西藏考古》记述,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的石器出土,且发现打制石器。打制石器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是史前石器的主体延续。不论是打制石器,还是“吾尔多”、石斧,都说明了狩猎和游牧文化是藏族先民们生存文化的主体,并伴随着生命的进程,延续至今。
(二)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史前时期,青藏高原的房屋建筑有其特殊的样式,其中以卡若文化的圜底式房屋以及平顶石墙屋为特色。在《雪域文化与新世纪》中记:“发端于卡若遗址的晚期碉房式建筑,后来成为高原藏族民居建筑的鼻祖。在川西北高原上的讲嘉绒方言的藏族……碉房建筑,完全与卡若文化一脉相承。”藏史所记象雄时代的几大城堡,其中普兰县的达嘎卡的建筑即是以石墙砌成的内外屋相套的碉楼式城堡。青藏高原的房屋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流变,从半地穴式、圜地式、地面式、平顶石墙屋到碉楼式建筑,形成了原始藏族群最初的“社区”建筑模式,并延续至今。
(三)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部落文化遗迹中所发现的石棺葬,证明了藏族的埋葬习俗已有约4千年的历史。史前时期,在葬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肢葬,最有本土特色的是石棺墓的结构及墓内的随葬品。如石棺墓的结构:石棺头有一凹槽,反映了灵魂不灭、生命轮回的宗教思想,表达了古代藏族人民对灵魂的信仰,对生命的祈请。
石棺墓葬头箱内的石头,其实是“镇石”、“灵石”,具有驱邪、镇鬼的功用,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萨满行为。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石棺墓中有动物的尸骸,这一特殊殉葬现象,可从宗教上找到理论根据,与驱邪除病的宗教仪轨“朵玛”相关,反映了宗教情怀的影响力,同时也证明了“五行”、“四大”学说早在史前藏族本土文化中就已具备。敦煌文献《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中记载的“父亲殿干涅巴的葬礼和聂吉新娘的故事”中讲述的葬礼,即反映了“入土”葬俗的延续。具有4千年历史的石棺葬以其独特的葬俗,反映了史前藏文化的“石间葬”文化体系。
(四)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史前时期大石遗迹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地点很多,杜齐的《西藏考古》中就列有几个,如:西藏萨嘎以东涂有酥油的石柱等。巨大的石块、列石、独石,以及涂有酥油的石柱等都反映了史前原始苯教文化的思想及宗教仪式的特殊性和祭祀神灵的独特性;同时,排列成行的石柱、石圈、耸立成三角形的石柱等,体现了远古宗教仪式所要求的程式和模式。
这种模式延续至今发展为藏区每坐神山上的“拉泽”(插箭坛),由此可推断史前大石遗迹具有祭祀战神的意义,这种“巨石类型”不仅仅是神垒,且反映出万物有灵的思想,表现了藏族先民对险山、峻岩的膜拜。
您可能还喜欢:
解析:朝鲜族刀舞的艺术变迁
满族旗袍文化的样式与象征
浅谈:藏族农耕文化
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朝鲜族建筑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