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预报 > 文化 > 阿昌族“活袍调”的文化现象

天气资讯

阿昌族“活袍调”的文化现象

更新时间: -0001-11-30 00:00:00

阿昌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历史悠久,生生不息。“活袍调”文化是阿昌族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繁衍的重要渠道,在古老的阿昌族依旧保持着原始的宗教信仰,它不仅在阿昌族人民的心里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与阿昌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仍然程度不等地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因而也就有了原始宗教祭司(也称经师、巫师)的存在。像景颇族的“董萨”、哈尼族的“贝玛”,彝族的“毕摩”等等,他们在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宗教民俗活动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主要聚居于德宏州的阿昌族也在此列。大概在公元二、三世纪时,处在游牧时期的阿昌族早期原始氏族部落中就有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萌芽,此后随着民族迁徙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阿昌族原始宗教的最高祭司被称为“活袍”,主要从事祭神送鬼等宗教祭祀活动。

阿昌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口传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以祭祀歌和叙事歌的形式,由“活袍”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通过唱诵代代传承下来的。因为活袍唱诵时用的是“活直腔”这种专门的乐调和声腔,于是当地百姓称它为“活直腔”,也叫做“活袍调”。

活袍和他们的“活袍调”现在主要存留在德宏州梁河县的阿昌族聚居区,少量保留在潞西市江东乡高埂田的几个阿昌族聚居村寨。“活袍调”的内容、唱腔和仪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伴随这个民族经历了从原始氏族社会、建国前封建领主社会直至今天社会主义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对阿昌族民众产生着深刻影响,是阿昌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文献调查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活袍调”的起源、发展及构成情况作一个较为完整的阐述。

从原始文化的角度看,远古时代的“活袍调”是原始宗教祭司与神灵交流、祈福送鬼的祭词,其基本的文化形态当属宗教信仰层面。但原始宗教也属于广义的民俗范畴,“活袍调”和阿昌族民间文学之间存在着原生的密切关系,这不仅表现在它同民间文学一样,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还表现在“活袍调”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向民俗民间文学方向发生转化,大量经文以散文体故事文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就是一个例证。所以说,“活袍调”不仅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

上千年历史发展延续下来的“活袍调”不仅形成了阿昌族的民间信仰体系、民风民俗传统,更以它所承载的多重文化内涵,在阿昌族历史的和当代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价值。

您可能还会喜欢:

历史悠久的壮族蚕丝文化

普米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源远流长的福建妈祖文化

优美的壮族山歌文化,你知多少?

标签:阿昌族文化现象
相关资讯阅读

热门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旅游天气预报

气象常识

天气资讯

旅游天气预报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