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预报 > 国际 >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天气资讯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

更新时间: -0001-11-30 00:00:00

中国著名的古代三大工程除了万里长城外和京杭大运河外还有就是新疆的坎儿井。坎儿井由古代的吐鲁番人民齐心合力,运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所创建的。坎儿井引出了地下的河水然后将水引向沙漠,才能有了绿洲。

下面的新疆文化为您带来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汉代尤其是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当时把移民实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这时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也创始于西汉。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三国人孟康注解卑鞮侯井说: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可以看出。这个工程有6个竖井,井下通渠引水,显然是近代的坎儿井。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型式。

在新疆一些冲积扇地形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为了将渗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区灌溉,开挖井渠是比较方便的。而井渠技术已在龙首渠的施工中应用,新疆劳动人民大约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并将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标签: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儿井
相关资讯阅读

热门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旅游天气预报

气象常识

天气资讯

旅游天气预报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