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剧文化多种多样,北京的京剧,山西的晋剧,河南的豫剧,江苏的昆剧……种类繁多。由于戏剧不同,每种戏剧都有各自的特色,各自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绍兴文化中的绍剧。
绍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起源于上虞县(现为绍兴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绍剧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剧种,来源于秦腔,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于绍兴地区,后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受到弋阳腔、赣剧、徽戏等剧种的影响,并收了流行于绍兴地区的余姚腔、新昌调(高)腔以及民间戏曲的特色,逐步发展成为绍兴乱弹,并在剧目、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间(1723-1735)开始盛行。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绍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以“二凡”为主。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绍剧的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气势宏伟。锣鼓点自成一套,粗犷、朴实,具有浙东地方的风格特点,称为“绍班锣鼓”。
绍剧的音乐曲调丰富,音调高亢激越,旋律节奏急速明快,声音清越刚劲,善于表达悲壮、慷慨激昂的情感;加上唱白通俗易懂,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绍剧角色行当分为三档(艺人习称“三堂”):白脸堂,包括老生、老外、小生、副末(也称副老生);花脸堂,包括大花脸(也称净、大面)、二花脸(也称副净或二面)、小花脸(小丑)、四花脸;旦堂,包括正旦、花旦、老旦、作旦(具武旦性质)、五旦(宫女旦兼男角)。此十三行也称“十三先生”,分工细致,职责明确。至民国初年,白脸堂增加了帮小生、外末、六白脸;花脸堂增加了副大面、五花脸,合称“十八子弟”。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等。绍兴着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先后发行世界七十几国家和地区周领袖曾四次观看绍剧演出,同演员合影留念;毛领袖观看后,还写下了着名的诗篇。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