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台湾省和23条地震带上。有些想去成都游玩的朋友,想提前了解下:成都地震多吗?成都容易地震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快来了解下吧。
成都地震多吗
成都地震
成都地震不多,成都平原作为震源的几率相当小,四川作为山区省份,发生地震的几率较大,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地。但成都平原有它特殊的地层构造,以砂卵石层为主,该类地层本身有缓冲作用,以汶川地震为例,成都震感明显,但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在四川盆地西部,深居成都平原,其地势十分平坦,水系众多,自古便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
2021年7月14日23时36分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北纬30.97度,东经103.37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
震中距都江堰市26公里、距崇州市48公里、距成都市76公里。20公里内的乡镇有三江镇、漩口镇、耿达镇、映秀镇和卧龙镇。地震造成都江堰震感强烈,成都、德阳、乐山等地震感明显。
记者从四川省地震局获悉,1970年以来,此次4.8级地震震中50公里范围内发生4.0级及以上地震120次(含汶川余震)。其中,4.0-4.9级地震100次,5.0-5.9级地震15次,6.0-6.9级地震4次,8.0级地震1次。这些地震中,时间最近的为2017年2月26日四川阿坝州汶川县4.0级地震,震级最大、空间距离最近的均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8.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在震后5秒产出地震预警信息,成都市在地震波到达前19秒收到预警信息。
地震
一次大地震的余震可以持续多久?
答案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7月12日6时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7月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一名地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余震判断依据,古冶区位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带上,且震级小于当年主震震级,因此,这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较强的远期余震”。
余震为何能持续这么久?
在地震专家看来,对于余震的判断,主要是看震中地区是不是发生在原来地震的地震带上,而且震级小于主震震级。
一般来讲,四五十年,甚至六七十年后发生在原地震带上的地震,都被认为是“远期余震”。世界上有的地震学家认为,有的大地震的远期余震可能延续百年以上。
大地震发生以后,它会造成一个相当长的破裂带,这个破裂带的应力和应变的调整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调整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小的破裂,余震便因此发生了。
说得更通俗点儿,这就好比将黄豆倒进一个玻璃瓶里,看上去好像装满了,但摇晃几下之后却总会有一些空间,填满之后再摇晃,又会出现新的空间,虽然一次比一次少,但新空间总能出现。
我们不妨把豆粒之间发生的位移看作是一次次小的地震,而在摇晃的作用下,豆粒逐渐堆积得越来越紧密,这正是地震的诱因。不过要达到最终的平衡,也就是类似于结构化学上的“最紧密堆积”,这往往不是摇晃一次就能做到的。
既然需要“多晃几次”才能达到平衡,余震就这样发生了。
所以,持续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余震,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地震的周期动辄以千年计算。相比之下,余震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
地震图片
震级越高,余震持续越久?
有人认为在大陆板块内部(如我国的四川、华北等地),板块位移速率比较低(约为4毫米/年),因而地震后需要的调整时间比较长,余震可能持续上百年。而在大陆板块边界,因板块位移速率比较大(约40毫米/年),所以调整时间比较短,余震可能在短期内衰减完成。
例如,在1811年至1812年间,位于北美板块内部的美国密苏里州纽马德里地区曾发生过3次7.0级至7.4级地震。一直到2000年,该地区的小震依然很活跃,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小震是大地震的余震。
相关专家认为,一般来说,余震有个衰减期,总是逐渐减少、减弱。以唐山大地震为例,随着时间的发展,余震发生的频次也会越来越低,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较大余震,并造成破坏。
此外,余震持续时间也和大地震震级有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当年9月1日12时,地震台网记录到了2.7万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5级以上余震39次。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曾解释,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30多倍,“7级地震就相当于33个6级地震”。目前来看,汶川地震的余震较多。
天气预报查询提供全国天气预报,旅游天气预报,国际天气预报,天气资讯 ,天气预报网数据来源中国天气预报网,天气预报查询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