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气预报 > 天气资讯 > 处暑是出伏吗 出伏和处暑有什么区别

天气资讯

处暑是出伏吗 出伏和处暑有什么区别

更新时间: 2021-08-19 23:19:13

导语:因为处暑有炎热结束的意思,所以人们经常会把它和出伏联系在一起,甚至不少人认为处暑就是出伏。但实际上处暑是出伏吗?显然,出伏和处暑是两个概念,虽然都有炎热结束的含义,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出伏和处暑有什么区别呢?一起来了解。

处暑是出伏吗

处暑与出伏

不是。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出伏即伏天的结束,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处暑的天气特点:

1、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2、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处暑气候

3、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2006年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1.8个,与8月份相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处暑气候对农事影响:

处暑农事

第一,处暑节气气温逐渐变凉

处暑节的到来,太阳已经偏移,达到黄经150°处,离地球表面距离越来越远,因此,气温也就越来越凉。农作物对气温的下降十分敏感,植株体内就开始产生乙烯、脱落酸等等催促作物成熟的激素,使作物开始趋于转向成熟。随着气温的降低,有些作物不耐低温,便开始逐渐停止生长发育,使作物快速成熟。因此,气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自然环境因素,气温的回升和下降,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以及质量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处暑节期间日均气温在25~32℃之间,温度非常适宜夏种作物的成熟和秋种作物的生长。所以,处暑节期间是农村秋收秋种双忙时候。

第二,处暑节气雨水逐渐稀少

处暑节以后,特别是黄河以北地区,将会出现秋季干旱少雨的时期,南方雨水也开始减少。秋旱的出现,对晚熟作物品种的产量影响比较大,对秋播作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当出现干旱少雨的时候,有灌溉能力的地方,应该补水保墒,促进夏种作物的快速成熟,幼苗的生长发育。在处暑节后,雨水逐渐稀少,必须做好抗旱保丰收,保幼苗。

1、管理如水利设施,避免宝贵的水资源浪费。

2、合理使用水资源,把水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去,夺得粮食丰收。

3、使用科学方法保水保墒,使用杂草、秸秆、农膜等覆盖物,保水保墒,促使夏种作物快速成熟,促使秋播作物正常发芽和生长。

标签:处暑什么区别
相关资讯阅读

热门天气资讯

天气资讯

旅游天气预报

气象常识

天气资讯

旅游天气预报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